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3.9萬個,支持加裝電梯,發展用餐、保潔等多樣社區服務。在各地積極擴大有效投資、實施老舊小區改造的過程中,如何破解老舊小區改造難題引起代表委員們的熱議。
全國人大代表陳鳳珍認為,現在很多老舊小區的物業管理比較薄弱,亟須創新管理模式。“河北邢臺目前就采取了‘共享管家’的模式,將地理位置接近的小區一并引入物業服務,在保潔、維護、投訴、維修等方面實現了資源共享。”
在老舊小區改造過程中,應將智能投遞設施等納入城鄉公共基礎設施相關規劃,納入小區配套建設和老舊小區改造工程。全國政協委員馬旭林建議,研究智能快件箱(信包箱)、驛站等末端公共服務有關政府定價范圍。全國人大代表姜明提出,應明確社區養老設施標準,增加改造用房150~500平方米,用作建立“養老陪護中心”、“社區養老醫療護理站”等康復護理機構。
老舊小區的改造和維護都需要投入大量的經費。全國人大代表劉貴芳表示,短期內政府可以提供一些專項補助,但長期來看還需居民提高對物業服務價值的認識,通過依法、公開、居民協商的方式合理提高物業服務收費標準,督促物業服務企業提高服務水平,讓居民生活更方便、更舒適。
全國政協委員歐宗榮則建議,政府部門可加大對社區,特別是老舊小區改造治理的財政投入力度,充分運用現代科技,強化社區物業管理物防、技防、人防建設,推進社區治理各方主體數據共享,打造“智慧社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