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信用消費白皮書》5日正式發布。白皮書顯示,中國消費信用市場正以27%的增長率逐年遞增,市場潛力巨大。截至今年上半年,國內主要上市銀行累計發放信用卡達到4.33億張,銀行業整體信用卡授信余額達到6.4萬億元。
在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消費的作用巨大。根據2015年上半年的統計數據,消費支出對GDP的貢獻率達到了60%,消費已經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引擎。中國銀行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信用卡交易總額占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重已達58%,以信用卡消費為主流的信用消費方式對于整體消費已經具備一定代表性,市場普及率在逐步提升。
作為白皮書的撰寫方之一,廣發銀行副行長王桂芝表示,中國信用消費市場潛力巨大,她說,“中國的信用消費需求的潛力整體是快速上升、潛力巨大的,這也有數據印證,在2011年中國信用消費市場信用卡交易總額大概7萬億左右,而到2014年已經達到15萬億元左右。到2017、2018年,信用消費總額可能達到20-30億元,翻幾倍的增長。這和我們國家的消費驅動式的新增長模式是有關系的。”
白皮書指出,消費者不斷提升的消費需求和現有消費能力之間的差異,為消費金融特別是信用消費金融的發展創造了巨大空間。各家銀行紛紛把消費金融作為擴大盈利來源、平衡風險組合的新增長點。而近年來興起的“互聯網金融”浪潮,也正是從網上消費這一領域逐漸發展起來的,手機支付、“白條”、掃碼等消費金融新產品、新服務層出不窮,我國的消費金融正迎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黃金時代”。王桂芝表示,“信用消費供應主體日趨多元化,原來的信用消費主要是銀行在做,由銀行發信用卡,現在消費金融公司出現了,而且是快速發展之勢,線上的電商、大數據互聯網公司紛紛都開始做信用消費,這也是一個很明顯的趨勢。”
隨著“互聯網+”概念的廣泛應用,阿里“花唄”、京東“白條”等互聯網信用消費工具對傳統銀行產生了實質性的沖擊,但白皮書指出,“互聯網+”給傳統銀行業帶來的機遇大于挑戰,廣發銀行信用卡中心副總經理張華表示,“雖然線上的信用消費渠道和供應主體越來越多,但互聯網+帶給我們很多好處,比如所,它帶來了銀行發卡渠道的深刻變革,一方面從網絡渠道吸引客戶,另一方面,和互聯網企業合作,把這些互聯網客戶的面貌進行更加細致的刻畫。比如說,我們和央行、銀監會認可的大企業合作,比如芝麻信用,對于網上的申請人可以更加便利地刻畫面貌,把握消費行為,給他提供金融產品。”
白皮書顯示,目前信用卡市場已進入穩定增長期,從信用卡發卡量來看,近三年增速穩定在17%左右;伴隨消費金融公司試點的放開,未來消費金融公司的規模將實現加速增長;而作為新興的中國互聯網消費金融市場目前處于市場啟動階段,未來三年將繼續保持爆發式增長的勢頭。 |